血液对于人类而言就如同水对于自然界一样重要,决定着寿命的长短和衰老速度。现在很多人都注重养生,因为养生可以达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让身体健康。很多人觉得养生的关键在于保护身体的脏器,却忽略了疾病的根本来源是血液。
血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身体健康,简单点来说,身体的衰老、寿命的减短都与血液质量有直接的关系。而现在的人因为饮食、生活习惯、应酬等等原因,很多人血液粘稠了却不自知。
血液粘稠是由于血液中红细胞聚集成串,丧失了应有的间隙和距离,或者血液中红细胞在通过微小毛细血管时的弯曲变形能力下降,使血液的粘稠度增加,循环阻力增大,微循环血流不畅,可经血液流变学检查确诊。血液粘稠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血液粘稠会伤害甚至堵塞毛细血管。如此一来,就不仅仅是氧气和营养物质无法运送的问题了,连周边的细胞都会死亡。
人的血液粘稠度在一天的时间内是不停变化的,并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情况下,在凌晨4点至早晨8点血黏度最高,以后逐渐降低,至凌晨达到最低点,以后再逐渐回升,至早晨再次达到峰值。因为此时人基本在睡眠状态,无法饮水,但却无时无刻不在丢失水分,且排泄量很可观。这种规律性的波动在老年人表现得更为突出。
所以建议一般在这2个时间段补充水分,缓解血液粘稠的现象:
1、早上9点前
刚起床身体的血液会比较粘稠,一个晚上的睡眠流失了大量水分,体脂率比较高的人群、血压高的人容易发生血管疾病,因此起床后喝一杯热水显得特别重要,可以有效降压,稀释血液,带走血管垃圾、预防心肌梗、脑梗发生。
2、睡前1小时喝杯热水
不建议等到入睡时刻喝水,睡前提前1小时少量喝半杯,可以给身体补充水分,滋润血管跟呼吸道,减少半夜血液粘稠的风险,让你睡得好。
血液粘稠分有3个程度,每个程度都有相应的表现:
1、轻度血液粘稠
多属生理性,常因多汗、脱水或饮水过少等原因引起,导致身体需水量供应不上,多数会表现出皮肤干燥、嘴唇干裂等,现在大多数青年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轻度血液粘稠,导致身体需水量供应不上。
这些简单的症状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多喝些水或饮料,适当休息,就可以调整过来。
2、中度血液粘稠
中度会引起最基本的亚健康症状,如嗜睡、衰弱、乏力等,早上醒来精神不佳,这是由于血流缓慢,易发生组织淤血和缺氧所导致,身体素质差,机体抵抗力低下者偶尔出现头昏、目眩、耳鸣、手脚麻木,还可发生意识障碍等。
3、重度血液粘稠
临床上将血液黏度超过正常标准,称为“高黏滞血症”。高黏滞血症的危害,是由此引起的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不足,造成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冠心病、脑梗死、肾衰等情况。
血液粘稠,流通不顺畅影响身体健康。水是最好的血液“稀释剂”,一定要记得多喝水,还可以多吃一些血管“清道夫”来辅助身体清理血液垃圾,为身体做个大扫除。比如:胡萝卜、大蒜、燕麦、茄子、粗粮都是不错的选择。
献血网小贴士:
入冬后身体血液循环会比较慢,血管中脂肪含量过高,再加上平时运动比较少,导致体重超高、有血管疾病的人容易发生血液浓稠、高血压的症状。而多个时间段喝水有助于缓解血压,稀释血液,促进血管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