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环境的改善、医学技术的提高,省城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量以平均每年8.9%的速度增长,而血液采集量平均每年增长不足8.9%,血液紧张状况频现。
太原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白林反映,目前,临床用血存在不合理性,医院对输血指征把控不严,“人情血”“营养血”“安慰血”以及落后的输血意识,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血液资源,还带来了输血风险。
血液不是万能的“虽然输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血液不是万能的。”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业务科主任张淑萍说,现在有不少人对血液有错误的认识。
血浆包括新鲜冰冻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其可提供各种血浆蛋白包括抗体、补体、凝血因子等,对提高血浆蛋白水平、提高胶体渗透压保持血容量、增强病人的抗感染和修复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可是,其的营养支持作用是有限的,不能作为“营养品”.同时,因为血浆是去除了红细胞的血液,同样存在传染疾病的可能。
不少肿瘤患者长期输血。由于肿瘤患者(尤其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自身的慢性消耗、术中失血以及放疗、化疗易导致外周血三系细胞减少,输血是难以避免的。据有关研究显示,同种异体输血对肿瘤的预后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同种异体输血使受血者出现免疫抑制,阻碍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与复发。
输血有潜在隐患“输血是现代医学救治病人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有效手段。但现在的问题是,人们过分看重输血,而忽视了输血的风险。”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血液科郭红霞说,前一段时间,省卫生部门组织专家在对省城部分综合性医院临床用血情况抽检时发现,临床用血不合理性是存在的。如有些医生在手术后,为了尽可能免除责任和风险,对那些失血量并不大的患者还要输入一些“保险血”,或是患者生命危在旦夕时,家属强烈要求为患者输“安慰血”.其实,输血是把双刃剑,既能治病救人,也会因输血带来传染疾病的风险。
目前,采供血机构对血液的常规检查只包括肝炎、梅毒、艾滋病等少数几种常见的病原体。这些病毒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血液才会产生病毒抗体,在此期间抗体检测呈阴性,但体内已有该病毒,具有传染性,医学上把传染病毒到可以检测出来的最短时间称为“窗口期”.如果献血者感染上述病毒后献血,该血液在检测时正巧遇上“窗口期”未能检测出来,临床使用就会导致受血者感染上述病毒。
“虽然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艾滋病、乙肝、丙肝等病毒检测的‘窗口期’不断缩短,但输血感染艾滋病、乙肝、丙肝的风险仍存在。”郭红霞提醒,人类传染病超过100种,输血完全可能传染各种未经检查或未被检出的血液传播性疾病。当然,经过工作人员的严格把关,临床用血还是安全的,只是我们应该避免不必要的滥用行为。
自体输血更安全“能不输血就不输血,如果患者身体条件允许,可以自体输血,这样会更安全。”张淑萍说。
自体输血是指手术前一个星期提前为患者抽出400毫升到600毫升的血液储存起来,待手术时再输入其体内,或在手术中收集患者出血,经处理后重新输入患者体内。自体输血是不需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也杜绝了抗体抗原免疫反应所致的溶血、发热和过敏反应,没有传染疾病的危险。
1998年我国《献血法》颁布时就提倡自体血回输,但目前我国自体输血比例很低。而在欧美许多国家,普遍推行自体输血手术,自体输血约占全部用血量的20%至40%,美国、澳大利亚更是达60%以上。
山医大二院输血科刘培贤说,目前,医院虽然开展了自体输血,但不是所有的患者适合自体输血,如血液受胃肠道内容物、消化液或尿液等污染者;血液可能受恶性肿瘤细胞沾污者;有脓毒血症或菌血症者;阻塞性肺部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或原有贫血者;胸、腹腔开放性损伤,超过4小时以上者;凝血因子缺乏者等不适合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不仅能解决血源短缺、供需紧张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因异体输血而传染疾病和输血反应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