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血液采集出来以后,是否就可以直接用于临床输注了呢?血液的采集、检验及保存过程比我们常人想象的要复杂许多。
当血液从献血者体内采集出来后,还需要经过严格的血液化验检验、成分制备、冷链储运等等多个环节,确定无问题后才能最终发往医疗机构用于临床输血治疗。之所以有如此严格的要求,是为了每位需要输血的患者能得到安全可靠的血液。
步骤一:血液的采集
献血前进行一般性检查:主要常规项目包括体重、血压、脉搏等,必要时测量体温。检查后医务人员会记录献血者的健康检查结果和结论并签名。
献血前血液初筛检测:工作人员会在献血者的手指部位采集他的血液标本做血液检测。在采集血液标本前会再次应核对他的身份。检测项目包括血红蛋白(Hb)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乙肝(快速检测)。
献血时,人们往往被护士拿出的三连袋吓了一跳:“三个袋子?要抽我多少血呀?”其实三个袋子只有一个袋子是用来装血液的,另外两个一个装的是保养液,一个是备用的。也许你没有注意,输血的同时,护士小姐还做了小动作,有3至4毫升的血液预留进了小试管,而这是第二步骤将用到的小样。输血完毕,护士会用热合机即时闭合血袋,隔绝外界污染。
步骤二:血液也坐“海盗船”
接回血站内的全血,会由成分科进行相应的核对检查,挑出符合制备成分要求、无凝块、无溶血、无渗漏、无污染,血袋无破损、标签清晰、项目齐全的血液准备进行成分制备。
在制备过程中成分科按照成分制备标准操作规程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全血经过配平装杯——离心——再离心——成分分离——添加相应保养液——血袋热合——贴标签等过程后被分离制备成不同的成分,按照不同成分的各自的具体保存要求进行保存,如红细胞装入含有红细胞保养液的血袋中、血小板要储存在专门的保存袋中振荡保存。
为防止血液中有效成分的损失,血站的工作人员会在第一时间开始对小样进行检测,同时将血袋放入分离机内分离。分离机就好像公园里的海盗船,通过高速转动产生的离心力将血液分离成血浆、红细胞、血小板。与此同时,对小样的检测也在进行,医生将对小样进行乙肝、丙肝、HIV等病菌检测,如果有不合格的血液,将对应的取出血袋进行处理。
在血液制备的全过程中,工作人员会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等法规要求进行分离、热合血袋,检查热合口;同时还会认真检查标签标识,注意标签的正确性、完整性、唯一性、可追溯性;保持冷链,控制环境温度和操作台温度等等,以保证所制备的每一袋成分血液的质量安全。
步骤三:住进不同的冰箱
合格的血液被分成血浆、红细胞、血小板三种成分后,血站工作人员将它们分别进行密封,放入不同的保存库中保存。如红细胞在4℃下可保存35天,血浆在-30℃时最长可保存5年,而最娇气的是血小板,它在恒温下不断震荡也只能保存3天。以前医疗输血输入的是全血,而现在成分输血更科学,患者需要什么就输什么,有效利用率更高。如果一个只需要红细胞的病人,你再给他血浆不仅会造成浪费,也会增加他的循环负重,所以要将这些成分都分开使用。
有的献血者为了保证血液质量,往往连饭都没吃水都不喝就来献血。其实只要献血前一天晚餐和当天早餐保证清淡饮食,杜绝酒精就可以了,空腹献血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