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家对于高血压知识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从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显示我国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仅分别为30%、25%和6%。意味着我国事实上高血压人群中不知道自己患高血压的占70%。由于大部分人没有测量过自己的血压水平,故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有无高血压,更谈不上针对高血压病进行规范的治疗和控制。我国是高血压病患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患病率持续快速上升。这些年来,经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新医改政策的落实,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有所提高。但总体上讲仍处于较低水平。只有知道自己的血压水平,知道自己患高血压,才能提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在第14个全国高血压日到来之际,我们倡议大家关注自己的血压水平,了解高血压的危害,掌握高血压防治知识,走出治疗误区,达到较好的控制目标。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分钟以上,非同日3次测得的血压>=140/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平均寿命的延长、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我国高血压病发病增长的主要原因。这些与脂肪的摄入增加,体能劳动减少,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加等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暴露增加密切相关。对于高血压这一“无声的杀手”,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时刻警惕它。
知晓自身血压值,迈出血压健康第一步
高血压患者不仅产生头疼、头晕、胸闷等一些不舒服症状,影响工作、学习、生活,严重的还会导致心脑肾等器官以及血管病变,造成患者残疾、死亡。但是高血压患者早期多无症状,因此,要知晓自己的血压水平,测量是最直接、最准确,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要知晓自己的血压水平,必须通过测量血压的方式。年龄大于18岁以上的成年“正常血压”人,建议每2年测一次血压;对大于35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测量一次血压;对易患高血压的人群(肥胖、长期过量饮酒、血压130-139/85-89mmHg、有高血压家族史),建议每6个月测量一次血压。血压测量包括医生/卫生保健机构测量血压、家庭自测血压以及动态监测血压等方式。无论是到医疗机构就诊或是常规保健体检的患者,均应测量血压。老年人可以在家中自测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水平,再到医疗机构找相关专家咨询,必要时应作进一步监测,以明确或排除高血压。
了解血压正常值,明确血压控制目标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压升高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线性相关,即随着血压升高,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危险就会增加。因此,降低血压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但并非血压控制得越低越好,应坚持做好个体化治疗。对每一位高血压患者而言,可根据不同情况明确病情,做好血压控制。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血压目标值至少应<140/90mmHg,120/80mmHg是我们公认的理想血压水平,如果无特殊情况,应尽量使血压降到目标值;年龄≥65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可以根据情况,目标值为<150/90mmHg;高血压伴慢性肾脏病、糖尿病、冠心病的血压目标值为<130/80mmHg,对于合并冠心病患者,其低压应不低于60mmHg,以免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产生危险。高血压伴脑血管病后患者的血压目标值为<140/90mmHg。在能耐受的情况下,血压降低有利于保护靶器官,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积极防控高血压,达成血压健康目标
高血压是慢性病,在知晓血压值与控制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血压状况来积极保持或改善生活方式,合理规范用药,才能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实现血压的健康管理。除了遗传等不可干预性因素之外,不良生活习惯是诱发高血压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过着饮食西化、起居不规律等不健康的生活,这些都导致了高血压患者及预备军人数的快速增加。预防、控制高血压重要的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果您是正常血压者请继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已经是正常高值血压者就需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高盐饮食者必须限盐,每人每日食盐<6克;酗酒者限制饮酒,每日白酒不超过1两;肥胖者减轻体重,半年减重3-5公斤;缺乏运动者,坚持每周活动3-5次。此外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也很重要。如果已经是高血压患者,就必须坚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坚持合理使用降压药,长期平稳控制血压,降压治疗要达标,血压目标值<140/90mmHg。高血压患者应认识到长期平稳有效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长期坚持非药物疗法即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长期坚持合理使用降压药。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对于中度和重度高血压患者,除了采用非药物治疗以外,应长期应用降压药。